当前位置: 首页 > 常识 >

小不忍则乱大谋什么意思(论语解析——小不忍则乱大谋)

100次浏览     发布时间:2024-12-06 08:24:35    

子曰:“巧言乱德,小不忍则乱大谋。”

本章有两个乱字,对乱的理解是理解本章的关键。

乱:说文解字的解释为“治也”,会意字,始见于西周时期金文,上面“爪”表示手,下部是“又”也表示手,中部形似理发的工具,还套着一束丝。整体来看就是两只手梳理一堆乱丝,以便于纺织。

金文


说文解字


理丝是“乱”的本义。理丝的过程引申出“治“、”理”的含义,如在论语泰伯篇第20章有: “舜有臣五人而天下治。武王曰:“予有乱臣十人。”这里的“乱”就是治的意思。

由于本义是“将乱丝理顺”,其中包含“杂乱”的含义,而后乱就出现了“扰乱”、“动乱”、“不治”等引申义。

根据以上分析,“巧言乱德”之“乱”的意思是“梳理”的意思,为“乱”的本意,而“小不忍则乱大谋”的“乱”是“扰乱、混乱、动乱”的引伸意。

中国文字,同时具有正反两方面的意思,在我们的语库中屡见不鲜。本章先由巧言来梳理君子之德,引出不忍受小人会扰乱大人的谋略。对于“巧言乱德”,从古至今,没有多少人去注意,这里的德,我们前面讲过,特指君子之德。而“小不忍则乱大谋”却成为二千多年来中国人的一句处世名言,我们一般通俗地理解为“小事不忍耐就会坏了大事。”但是,这种解释是完全错误的。其实,这里的“小”,不是指“小事”,而是指“小人”,这里的“大”不是指“大事”,而是指“大人”。在这里,“大人”指的是国君,执政者。不管是君子还是小人,都是大人的臣民。

关于大人、君子、小人的论述,在论语季氏篇第8章有孔子曰:“君子有三畏:畏天命,畏大人,畏圣人之言。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,狎大人,侮圣人之言。”(16.8)这一章很好理解,这里不再翻译。

君子,小人在论语里总是成对的出现,为什么?正是因为,没有小人就不会有君子。小人只是画地为牢,自小而已。君子都是从小人而来,因走仁道而成君子。而大人是国家制度的制定者,一国之君,国家的管理者。国家的方针大计要兼顾各种人群,不能因小人之行而对小人以相相之,不能因为有小人之行而因噎废食,有限度地忍受小人也是国家治理的一部分。同时,正是因为小人之行,才使得国家大政方针有的放矢。所以才有“小不忍则乱大谋”之说。

我们来看本章的白话直译:

子曰:巧言乱德,小不忍则乱大谋。

孔子说:“巧妙的语言可以梳理君子之德。小人不忍,会扰乱大人的谋划”。

相关文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