元宵的由来和寓意(元宵节的来历和寓意)
100次浏览 发布时间:2024-10-06 09:38:46

元宵节作为中国的传统节日,大家每天都过,一家人齐聚一堂包饺子、吃汤圆,其乐融融。那元宵节是如何诞生的呢?有没有什么历史典故?元宵节当天又为什么要包饺子、吃汤圆呢?小U今天就带大家一探究竟,让传统文化回归大众生活。
一、元宵节名字的由来
元宵节在民间有很多名称,比如上元节、小正月、元夕或灯节,时间是在每年农历正月十五。从我们的古代开始,每年农历的正月都被称为“元月”,而“宵”则代表着月圆之夜,所以正月十五就被称为元宵节啦!
从此以后,一元复始,万象更新,作为传统佳节春节的延续,大家都会采取各种方式来庆祝,以此来祈祷在新的一年里能风调雨顺、上风上水,所以也成为“上元节”。

二、汤圆是怎么来的
元宵又被称作“汤圆”,元宵作为一种传统美食,在我国由来已久,从宋代开始,坊间就流行在元宵节吃元宵,当时大家叫其为“浮元子”,被后人改称为“元宵”,又称“汤圆”。
元宵以芝麻、花生、桂花、果仁、红枣等各种丰富的馅料、用糯米粉包成,可荤可素,风味不同,可蒸煮、煎炸等食用方式,寓意团圆、美满之意。

三、关于元宵节吃元宵的两个有趣传说
1、据说汉武帝时期,皇宫中有一名叫“元宵”的宫女,因长期在宫中而没法与家中父母相见,日夜思念家人,整日悲痛不已。这时有一位大臣东方朔,了解到这个事情,知道详情之后很是同情,于是决定希望能帮她。东方朔对汉武帝说,玉皇大帝计划派火神在正月十五这一天火烧长安,如果要逃过这个劫难,就需由一位叫“元宵”的姑娘,在正月十五这天做一些汤圆,因为火神喜欢吃,并且还要求长安城内的全体臣民,张灯结彩供奉火神。汉武帝听闻后大喜,准奏!在东方朔的帮助下,这位元宵姑娘如愿见到了家人。从那以后,正月十五就被称为“元宵节",同时那天要吃元宵的习俗也被流传了下来。

2、传闻春秋战国时期,在正月十五这一天,楚昭王经过长江,看到了一些漂浮的食物在江面,还是一种带馅的白色甜食。于是楚昭王请教孔子,孔子曰,此食物外白内红乃复兴之兆头。楚昭王听闻后大喜,此后每年正月十五,便命臣民仿制这种食物来吃,从此以后,便有了元宵节吃元宵的习俗。

四、食用元宵的注意事项
元宵寓意好、味道也好,但是不宜多吃,因为糯米的粘性极高,尤其是老人和小孩子消化系统弱,吃多了会引起胃酸、烧心等不适症状。
而且,元宵是高热量、高糖分的食物,吃完最好喝点汤,并且不要马上睡觉,适当的活动以后方可休息。

五、写在最后
每年的元宵节当天,各家各户都要吃一碗热腾腾的元宵,而且这一天,老老少少都要张灯结彩,小孩子们挑灯笼,逛庙会、看花灯、踩高跷、舞狮子,简直太热闹了,是春节后的最后一次狂欢。
这一天以后,大家又要进入新的一年的辛勤劳作,所以这一天要庆祝一下,表示对新的一年美好生活的希望。
